場域介紹

萬大發電廠位在南投縣仁愛鄉周邊,主要含括萬大部落、親愛部落、松林、萬豐與霧社部落一帶。興建於溪流與山林之間,同時具有森林生態系多樣之物種組成,亦包含溪流生態系特殊之功能地位。

萬大發電廠是早期萬大發電所與霧社發電所的總稱,其電力水源有兩處,分別來自霧社溪與萬大溪,發電後之尾水再流入濁水溪中,在發電廠出水口處,便寫有「涇渭同功」四字。

霧社水庫為臺灣早期規劃之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竣工後蓄集濁水溪水供下游民生使用。由於萬大發電廠賦予的重大責任,早年並未開放遊客參觀,生態環境保存良好,因此萬大發電廠在一般民眾眼裡宛如披上了一襲神秘的面紗。

場域地圖

電廠歷史與簡介

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1919年臺灣總督府計畫利用臺灣中部蘊藏之水利資源開發日月潭水力發電工事,以及其上游配合水資源調度用的霧社水庫工程,1934年日月潭水力發電工事完工,於濁水溪上游之武界地區興建武界壩,並利用武界引水隧道將濁水溪溪水引入日月潭蓄存,而日月潭本身也由日本人規畫興建頭社壩水社壩,藉此抬高日月潭可蓄水容量。並於水里溪上游興建日月潭第一水力發電所(今大觀發電廠大觀一廠),以及日月潭第二水力發電所(今明潭發電廠鉅工分廠),成為當時臺灣規模以及裝置容量均最大的水力發電系統。

宗旨願景

萬大發電廠以發電廠大門舊郵局房舍改建成「萬大發電廠生態電廠環境教育站」做為推動環境教育的據點,並陳列電廠週邊自然與人文資源的調查成果,此外,園區內留有豐富的臺灣發展的歷史足跡,包括電廠本身興建歷史,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洞內宿舍群,見證早期隨著電廠建設發展時人們的生活足跡,是獨特而豐富的文化保存印記。搭配園區的自然、人文資源,開發環境教育課程,感受電力與生活、大自然與人們的互動。